242012
 

“RAmen”,高举的手臂如林,在虔诚的祈祷声中,今天的布道结束了。

四一学院的学生彼得加快步伐,绕过拥挤的人群,追上了今天的布道人,神学教授保罗先生。

“保罗先生,你知道吗,那个达尔文昨天在四一科学会的周会上发表了他的最新报告,说什么人贝共祖。人是贝壳变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

“哦?”

“他还说人和乌贼拥有共同的祖先。”

“呃哈。”

“他说他找到了充足的证据,找到了从贝壳到人的中间环节,可是他却无法带来,因为那证据在陆地上,太大了,运不动。”

“他有说是什么样的证据吗?”

“一块很大的石头,里面有很多退化到几乎失去作用的贝壳,他说这就我们的祖先,介于有壳和无壳之间。”

“这就是他的证据吗?”保罗教授的脸上依然是和蔼的浅黄色。

“就是这个。”彼得的脸色变成了窘迫的白色。

保罗放慢脚步,一只手正了正帽子,一只手扶了扶眼镜,一只手轻轻拍了拍彼得的后脑勺,宽容和蔼的浅黄色面庞带着微笑。

“年轻人,什么都要讲证据,科学要讲证据,宗教也要讲证据,神教之所以千年不倒,是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你还记得神教的起源吗?”

“千年之前,世人也在猜测着人类和世界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有的说,人类是从一个在贝壳中产生的,有的说,人类是从泥土中产生的,各种各样,荒诞不经,但居然也有不少人相信。凡事都要证据,先贤约舒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相信世界是神创造的,但这是怎样一位神,怎样创造的呢?他要用证据来说明。于是,他带领了十四位和他具有相同志向的年轻人,开始了寻找神的旅程。

“那是艰难的旅程。起初,他们想到海沟里寻找生命的起源。在沟边的断崖上,他们艰苦地工作,一百五十支手脚一起挥动,想清除表面的泥沙,露出下面的岩石。然而从崖顶不断下滑的泥沙把他们的辛劳化为乌有。他们又想找到一处倒倾、没有泥沙堆积的断崖,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却都是花岗岩,里面不可能有化石。

“这时,有一个叫犹大的门徒提议,既然海里找不到,何不到陆地上去寻找?或许会有突破。当时也有这样一种假说,说人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后来才到海里来。约舒亚考虑再三,决定试试。

“上陆试试,那时很难。那时,人类还没有在陆地上自由行动的技术,只能偶尔顺着潮水到陆地看看,还要赶在落潮前回到海里,不然就会困在沙滩或者岩石上,最后脱水而死。要深入内陆,只能通过河流。

“即使通过河流,还是不容易,因为河水的盐分太低,人类不能在其中长其生存。所以为了通过河流深入内地,必须先做些准备。犹大提出了一个办法,制备盐浆,装在螺壳中随身携带,口淡时就喝一口。制备盐浆需要晴天,门徒们祈祷不要下雨,让他们前功尽弃。

“神听到了他们的祈祷,果真没有下雨。在神的保佑下,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他们带着足够的盐浆,沿着一条河流向陆地进发。按照他们的计算,盐浆可用十日,如果四天——也就是时间过半——还没有结果,就必须返回。这一路上,他们互相关心友爱,多少次,他们谢绝了同伴递过来的盐浆,说“我不淡”。神是爱人的,这一路上,各种鱼虾不缺。虽然淡水鱼虾的口味不佳,他们也没有找到加热鱼虾的热泉,但总算免于饥饿。

“第四天结束了,仍然没有什么结果。沿路没有看到与人类相关的化石,只看到许多巨大的奇怪的骨头,圆圆的头骨,有脊椎,有长长的四肢骨骼,肢端分成五叉。从来也没有看过这种东西的活体,应该是一种繁盛一时,但已经灭绝了的动物。

“这天傍晚,约舒亚坐在水面的一块石头上,凝神向上游望去,面容像紫色晚霞一样深沉。当日晚餐时,他召集门徒议事,左右各六人,聆听他的训示,这是历史性的一幕,每一个教堂都有这个题材的壁画。他告诉十四门徒,明天继续向上游进发,因为他听见了神的感召。那个出主意最多的犹大却站出来反对,坚决不去上游,不去送死。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那份盐浆走了,这样,他成了历史上最后悔的人。

“次日清晨,这是历史性的一天,约舒亚带领剩下的十三门徒继续向上游进发。不多时,他们走进一条峡谷。他们看见了,有一面断崖,上面的图案绝对不是天然的,绝对不可能。那深深的痕迹,那残留的色彩,那一定是智慧体的作品,是智能设计的结果。唯一的智慧生命生活在海中,而这里是海平面以上几百米的地方,从来没有文明踏足的地方,所以,只有一个结论——这是神迹!

“所有的人都八体投体,向神迹景仰。那是神创世的景象啊!

“看,神斜躺在地上,伸出一只神圣的肢体,那肢体与常人不同,一个肢体上又分成五肢,向斜上方伸去,就在那个方向,人诞生了。那一定是人的形象,因为他和人一样,有大大的眼睛,在明显的头部,还有伸展开的肢体。虽然肢体数量可能不止八个,但那也许是因为时间太久,风化太重,难以辨认的结果。在这图像的右方,刻着几个他们不认识的符号——FSM。虽然到现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那一定是神的启示。神啊!赐给我们智慧吧。

“从此神教诞生了,那神迹至今还在,我曾有幸朝圣,体会到了与先贤约舒亚相同的震撼与幸福。这证据可以接受最严格的考证,不管是地质年代测定还是碳14测年,都可以证明绝非伪造。你还相信达尔文的说法吗?”

彼得的脸色由白变红,挥动六只手,一串气泡脱口而出:“让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见鬼去吧。”

然后,他们迈开两只后脚,轻轻地走出了色彩斑斓的FSM珊瑚大教堂。

FSM神教宗教壁画。

FSM神教宗教壁画。


想了解飞面神教(FSM)?请大力点击 这里

想加入飞面神教?请虔诚点击 飞面神教Tode分舵

 Posted by at 上午 7:02
242012
 

坐火车时,经常能看到窗边一闪而过的一排排大玻璃房子,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大玻璃房子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穿越时空的限制,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我们不知道的温室”。

爱“黄瓜”,也爱温室

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爱吃蛇瓜(American cucumber,一种长相酷似黄瓜的东西)的男人,他热爱蛇瓜到了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的程度。要知道,蛇瓜原产热带,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在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的古代,要保证一年四季都能获得这种作物实在是很困难。然而,这个男人做到了,只因为他是提比略(Tiberius)——古罗马帝国的皇帝。

在罗马农学家科拉姆莱(Columella)和诗人马泰阿(Martial)等人的记载中,古罗马人为了满足皇帝的愿望,在世界上创造性地率先应用类似现代温室的概念。在蛇瓜可以正常生长的季节结束以后,他们往木箱中装上土,在里面种上蛇瓜,然后把木箱放进一个房间里,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玻璃,于是他们给房间装上云母薄片,既能使阳光透进室内,让蛇瓜吸收利用太阳光热,还能保持室内温度。现在看来,原理与现代温室无异。

富人的专利

温室在出现后的一千多年里,基本上都是富人专有。想想也是,如果不是有钱有势的人,谁会像提比略那样,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就专门修个房子?即使是如今看起来简单的温室,其建设费用也不会很便宜,并没有广泛运用于生产,因此温室变成富人的玩具也就不足为奇。但富人们在“炫富”的同时,无疑也推动了温室的发展。

建于19世纪的比利时皇家温室花园(Royal Greenhouse in Laeken),最初为皇家专用,现在已成为著名景点。 图:Wiki Commons

建于19世纪的比利时皇家温室花园(Royal Greenhouse in Laeken),最初为皇家专用,现在已成为著名景点。 图:Wiki Commons

在欧洲历史上,曾经有权有势的法国王室就在现代温室发展史上留下了鲜亮的印记。法王亨利四世曾经建造了向阳的拱形房屋来种植豌豆,以促进豌豆早熟;路易十四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还最早将玻璃窗引入温室的建设中,建成了有简单玻璃屋顶的温室。十六七世纪的法国人热爱橘子,为了在冬天也能保护好橘树,他们专门有一种“橘子温室”(Orangery),在彼时的欧洲,拥有橘子温室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凡尔赛宫中就建有一座150多米长、13米宽、15米高的橘子温室。

除了橘子温室,凤梨也是那时温室里主要种植的作物。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除了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成就以外,还是一位富翁兼凤梨爱好者。他曾经花钱在自己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维农山庄(Mount Vernon)建了一个凤梨温室,用来招待自己的客人。

温室成就史

如果追溯现代化温室的起源,还得回到13世纪的意大利。早期的温室主要是用于存放一些从热带地区带来的植物,由于技术的缺乏,早期温室往往都会面对保温的难题,温室的科技进步史,也是一部对温室加温设备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历史。古罗马人在温室地板下建设管道来传递热气,法国人曾燃烧粪便来给加温,英国人则在17世纪动用过木炭和热水。

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已经配上各种设施来调节温度和湿度。 图:新浪网

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已经配上各种设施来调节温度和湿度。 图:新浪网

在加温设备得到充分发展后,现代化的温室已经不再担心保温问题,既可以用热水管道也可以用热风炉;多年实践中探索出的温室建造方式和新的薄膜覆盖材料也提高了温室的保温能力。现代温室不仅可以加温,还可以通过帘幕系统对温室遮阴,或者使用可以循环水的湿帘和风机来给温室降温,真正做到冬暖夏凉。

在温室的发展过程中,玻璃的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安装有玻璃的温室可以利用太阳辐射的热量来升温,既节能保温,又便于通风排湿。17世纪温室发展以英国和荷兰尤为兴盛,英王威廉三世曾在英国征收窗税,大大限制温室中玻璃的应用,直到1851年该税废除之后,伴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温室建设才进入真正的黄金时期,很多大型的温室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

植物学的进步在历史上也促使温室从富人家里走向了大学这样的机构。1599年,法国植物学家朱尔斯•查尔斯(Jules Charls)设计制造了第一座实用玻璃温室,当时就是用来种植药用植物。

值得一提的是,被尊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的温室。在著名的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当时所在的圣托马斯修道院中的温室,对实验的顺利开展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功不可没。图:Mendel and the laws of genetics

值得一提的是,被尊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的温室。在著名的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当时所在的圣托马斯修道院中的温室,对实验的顺利开展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功不可没。图:Mendel and the laws of genetics

现代温室,“植物工厂”

现代化温室面积能够覆盖1公顷的土地,其内部环境可以做到自动化调控,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荷兰是现代的设施园艺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玻璃温室,对当今世界设施园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1750年法国博物学家Adanson的记述中,就已经记载了16世纪荷兰国父威廉一世在位时期,荷兰人用栎木建造加温温室的事情。

近几十年来,温室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在寒冷冬季为植物提供温暖环境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发出了穴盘育苗技术,后来人们又在温室中加入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计算机等自动化控制系统、行走式喷灌系统等,做到对温室中的环境条件进行精确调控,其生产自动化程度堪比工业品的加工,这样的设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植物工厂”。植物工厂的育苗效率相比传统手段提高了七到十倍,节能三分之二以上,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产业龙头。

21世纪初,英国人建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伊甸园工程(Eden Project)。它位于英格兰的康沃尔郡,是英国庆祝千禧年的一项工程。如果简单概括一下它,那就是一座大型植物园,两个大型温室分别为热带植物区和地中海植物区,还有一个露天植物区。尤为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景点,还是建自一个废弃的矿坑!

史无前例的英国伊甸园工程,在巨大的多穹隆温室里,种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植物。从古罗马皇帝的木箱到现代的伊甸园,温室发展的过程漫长而卓越。图:Wiki Commons

史无前例的英国伊甸园工程,在巨大的多穹隆温室里,种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植物。从古罗马皇帝的木箱到现代的伊甸园,温室发展的过程漫长而卓越。图:Wiki Commons

参考资料:

[1] http://www.hobby-greenhouse.com/history_of_greenhouses.htm
[2] http://www.gabrielash.com/a-history-of-greenhouses.html
[3] http://www.oakconservatories.co.uk/conservatory_glass.htm
[4] http://faculty.caes.uga.edu/pthomas/hort4050.web/hort4050/op/op1/ghhistory.html
[5] Mendel and the laws of genetics,Heather Hasan,2005,Rosen Publishing Group.Inc
[6] 孤独的天才, 饶毅
[7] 设施园艺学, 张福墁主编, 2008,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Posted by at 上午 7:02
242012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2499f_mbm2pc.png

一项关于黑猩猩的研究提供了诱人的证据,人类演化成直立行走或许是为了携带更多食物。

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日本京都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用两足行走的现象,似乎更多地发生在动物携带自认为有价值或稀有物品的时候。

研究人员把成组的野生黑猩猩放在西非几内亚的波叟地区,并从头至尾进行跟踪观察。首先他们提供容易获得的油棕果,或者把油棕果和本地没有的柯拉铁青木果( Coula edulis )放在一片森林里。

他们发现当更有价值的柯拉铁青木果较多时,黑猩猩会优先运输柯拉铁青木果。总的来说猩猩还是在用四肢行走,两足行走是随着柯拉铁青木果的出现而增加的。黑猩猩在用两足行走的时候可以运输平时两倍的量,手脚并用,有时还会用到嘴。 研究 报告3月20日发布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牛津大学动物学部的比罗(Dora Biro)表示“波叟的这一小群黑猩猩,已经告诉了我们大量关于黑猩猩行为和认知能力的信息,包括独特的非洲西部黑猩猩的习性,比如运用石质工具用力敲开硬壳的坚果。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有时黑猩猩在携带食物的时候会用两足行走,但我们的研究显示这种运输方式在遇到稀有资源时会戏剧性的增加。在那些情况下它们的行为让人感觉是‘一次能拿多少拿多少’的方式,有点像人们在吃自助餐时在自己的盘子里堆满食物那样。两足行走有助于增加一次性运输到安全的地方的物品数量。”

研究结果支持了之前的一个看法,即多样的食物和不确定的环境因素可能会促使黑猩猩快速适应两足行走。同时,新奇的运输方式让食物增多,摄入的能量更多,最终可能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改变了解剖学结构,让我们的祖先的用两腿直立并坚持了下来。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dc223_snvqmy.png

本文编译自: 牛津大学网站3月20日
编译者: 蘇蘇蘇蘇子
图片: Kimberley Hockings,Susana Carvalho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42012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46b22_t1c7r3.png

某些鸟儿或许可以将方向信息直接映射到它们的视野中。欧亚鸲( Erithacus rubecula )能够探测出地球的磁场,在它们在漫长的迁徙中起到导航的作用。而这一“指南”的感官必然与它们的眼球有着联系,因为在夜间这些鸟不能探测磁场。

现在,一群来自英国和新加坡的科学家们表示,鸟儿也许真的可以“看到”无形的磁场,而方向信息就呈现在它们的视野上,就像飞行员戴的显示设备将关键的导航信息覆盖在透明屏幕上一样。依照这种全新的模型,当太阳光的光子被鸟儿眼中的特殊分子所吸收时,能使电子摆脱原先正常的状态并发生偏移。当电子最终稳定下来时,将产生一个“电偶极场”,并可以改变鸟儿的视觉,比如看到的颜色或亮度。

最重要的是,鸟儿眼中特殊的分子相对于地球磁场的排列,能够控制电子的稳定时间,从而控制对鸟儿视野的影响强度。这些特殊的分子遍布整个眼球,当鸟儿转动头部时,显示的模式也将改变,这样鸟儿便知道地球磁场的方向了。这项 研究 3月7日发表在了《生物物理学杂志》(Biophysical Journal)之上。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推断是,鸟儿能够十分轻易地演化出这种“负载式”的视觉感官,而并不需要演化出一个全新的感觉器官。“我们推测,这种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的功能可以为部分原始鸟个体提供优势,帮助它们在远距离迁徙中导航。自然选择使得这些个体更易生存,这种效果在经过数代地不断增强后,如今的鸟儿便具备了这种强大的磁场感知力”,报告的作者之一、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的西蒙·本杰明(Simon Benjamin)说道。

本杰明的同事埃里克·高杰尔(Erik Gauger)补充道:“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以确认我们假设的这种机制是否能够准确的描述出鸟的方向感知。即便不能证实,我们的研究也将在工程磁力仪上有大作为,比如设计出一种嵌入隐形眼镜之中的指南针。”

本文编译自: 牛津大学网站3月14日
原文: 请看这里
导读者: 小杨
图片: Diane Constable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42012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鸟类和其他动物会根据人类的噪声,如交通的喧闹声或机械的声音改变自己的习性。但人类的噪音可不止是影响到动物而已,《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月21日刊登的一项 研究 发现,由于许多动物还会给植物授粉、以植物为食或传播种子,因此人类的噪声也会对植物产生间接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演化综合中心的克林顿·弗朗西斯(Clinton Francis)说道,假使噪音确实会对树这样长寿的植物产生连锁反应,那么即便噪声源得到消除,其影响也会持续数十年。

为了找出二者的联系,研究人员于2007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响尾蛇峡谷野生动物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该地区有数千个天然气井,许多井旁配有嘈杂的压缩机,用于抽提天然气并将天然气顺着管道传输出去,这些压缩机一年到头没日没夜的咆哮轰鸣。

弗朗西斯和同事们首先在数块土地上栽培人造植物,这些植物看起来像是该地区常见的一种红色野花鲜红吉利草( Ipomopsis aggregata )。每块土地有5株人造植物,每株植物上有3朵用红色电工胶带缠绕在微量离心管上制成的假花,离心管上还盛有一定数量的花蜜。为了帮助估计这些土地上的植物花粉传递,研究人员还在每块土地的植物表面撒上了颜色不同的人造花粉。

将授粉动物到吵闹和安静的土地的次数对比后,研究人员发现,黑颏北蜂鸟( Archilochus alexandri )到吵闹土地的次数要比去安静土地多出5倍。这是因为,另外一种捕食黑颏北蜂鸟雏鸟的鸟类西丛鸦( Aphelocoma californica )倾向于远离吵闹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吵杂地区,花粉的传播也更加普遍。

如果蜂鸟的频繁来访和更多的花粉传播,意味着植物的种子产量会更多,那么结果就会变成,靠蜂鸟授粉的植物,如鲜红吉利草,会间接从噪音中受益。弗朗西斯的另一项实验还揭露了,噪音可能会对某些植物产生间接的益处,但是对其他植物来说,噪音可不是好消息。

鸟类、松鼠、花栗鼠、小鼠和兔子等会以食松( Pinus edulis )的种子为食。对于远离吵闹的西丛鸦来说,一只鸟会带走数百颗种子,并将它们藏到土壤中以便晚些时候食用,那些西丛鸦没有吃的种子最终会生根发芽。相反的,种子无法从更喜欢吵闹的小鼠的肠道中幸存下来,因此,吵闹地方鼠类的数量增长对食松来说是个坏消息。与种子分布相一致的是,在细数了吵闹地和安静地的食松籽苗数后,研究人员发现安静地的食松籽苗数是前者的4倍。

鉴于食松从籽苗成长为一颗大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因此噪音的影响可能要比科学家们所认为的要长得多。

本文编译自: 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3月20日
编译者: 风之精灵王
图片: National Park Service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