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12
 

每天对我们狂轰滥炸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

严格地说,所有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被扭曲,哪怕是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件,也会被我们自己充满主观经验的大脑再次加工。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本就难以区分,分辨哪些是无意误读,哪些是恶意中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问题来了。举个例子,条件一,已知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条件二,国家A类精神药品中有一个叫苯甲钠咖啡因,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该饮料可以治疗精神病。你会相信吗?

没有专业背景,我们只有依靠其他线索辅助判断。如果结论出自一边喝饮料,一边看药盒的孩子之口,你肯定不会当真,但如果出自专家,你很可能不会怀疑。果粒橙中检查出多灵菌,本来让人恐慌,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说“没事”,由于FDA的一贯严谨可靠,大家就算吃下一颗定心丸。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但有时也会被无良者利用。药品广告上让演员穿着白大褂正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那么,如果消息出自记者的报道,人们也会轻易相信吗?

是的。事实上一则信息不论是真是假,信以为真都是人们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怀疑永远都是一件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轻信的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置信——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

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图片来源:cnn.com

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图片来源:cnn.com

是美国人太轻信吗?看看当下星座是多么流行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有多轻信了。星座上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地追求着每一个细节,你就立刻想起那些自己认真工作,连PPT上的一个标点错误也不放过的感人场景,完全想不起来脚上的袜子还破着一个洞。这就是“证实偏见”,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它。

也许你不相信星座,但你很可能相信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从来不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因为有一次你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第二天就头疼了。尽管你知道现在下雨不是由于你昨晚打了个喷嚏,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可是手机辐射还是小心为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又相信了一个谣言。

我们对损失简直厌恶透了。(“损失厌恶”详见《 沉没成本谬误(一):你是如何被“套牢”的? 》)想象一下给你一个苹果,你会很高兴,但如果给了两个又拿回来一个呢?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就完全掩盖了你对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

对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人避免蒙受损失,心理学家约拿•伯杰(Jonah Berger)在统计了《纽约时报》的分享数据后发现,那些能够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详见《 如何制造一条“被疯狂转发的微博”? 》)

怎样粉碎谣言?

一个信息在人群中激起的焦虑会像水波般一层一层地传播,也许你第一次听说时并不相信,但是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也不由得你不当真。于是这样一个谣言流传20年——即便是21世纪的人们,也相信了一个跨国日用品公司和魔鬼存在某种勾当。

如果每一个谣言只要换个商标就可以解决就好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一盆脏水泼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向众人解释“他泼错了”,可破除谣言没那么容易,有时越描越黑,事与愿违。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等人曾经写过两个消息,第一条是假消息,说美军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二条是真消息,说美军其实没有找到。他发现对于一开始就支持战争的人们来说,他们对第二条消息不以为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条消息了。(详见《 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谣言的受害者来说,每一次反驳都会强化人们对谣言的记忆,对谣言信以为真。

对于消息真假的判断除了消息来源以外,我们还愿意相信熟悉程度。一个“曾经在哪听说过”的消息更容易被我们相信。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伊恩•斯库尔尼克(Ian Skurnik)和密歇根大学的诺波尔特•施瓦兹(Norbert Schwarz )等人发现,人们在听到一个消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它的来源,再次听到时觉得很熟悉,就会相信。年龄越大越是如此。他给人们阅读一些信息并告诉他们真假,重复三遍的信息,17%被误记成真的,而3天以后,老年人平均会把假信息中的40%误记为真的。

那么谣言是辟还是不辟呢?奥巴马当年竞选总统时也碰到这么一档麻烦事儿,有记者造谣他其实早已秘密是一名穆斯林了,而不是信仰基督教。奥巴马很为难,请来心理学家出谋划策, 施瓦兹等人组成的心理专家顾问团给他出主意:不要直接反驳谣言,而是做对的事,树立正确的形象。竞选的最终胜利也许足以证明这一次奥巴马危机公关的成功,赢得了大多数。

2007年,宝洁公司起诉安利分销商散播谣言时胜诉,获得了1925万美元的经济赔偿,但仍然有人坚持他们和魔鬼存在某些联系;奥巴马虽然赢了选举,但仍然有人相信他不是基督徒。还有人坚信登月是个骗局,还有人等待2012年底的世界末日——谣言就像阴影,我们无法让它彻底消失,但可以做的是让更多的地方享受到阳光。

阅读更多

Tode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合集《 谣言粉碎机

New York Times-Rumor’s Reasons

Snopes-Trade mark of the Devil

Wikipedia-Barack Obama religion conspiracy theories

Skurnik, I., Yoon, C., Park, D. C., & Schwarz, N. (2005). How warnings about false claims become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1, 713-724.

感谢 @比喻是个好东西 @维晨mistletoe 对本文的贡献

更正: “损失厌恶”部分,在较早前的文章版本中阐述错误,现在已经隐去。非常抱歉。谢谢网友 @melysee 指正。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Posted by at 上午 7:00
212012
 

流言: 【节能灯近距离辐射值超标严重】据新闻透视:节能灯打开状态下,在1米近距离范围内,辐射超过40伏/米的公众辐射安全值,普遍数据在200伏/米,有的甚至达到390伏/米。专家建议台灯和床头灯切勿使用节能灯。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要求厂家写清安全使用须知,保障公众知情权。[1]

真相: 流言源自日前的一则新闻报道[2],专业人员对市场上10款节能灯进行了辐射测试。家电的辐射问题人人都非常关注,那此次的测量结果是否可信呢?

我们知道,辐射根据种类和频率的不同,对应的可能危害和安全限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新闻没有具体指出测量结果是在哪一个频率段上,但根据提到的“40伏/米的辐射安全值”,我们可以推测测量针对的是0.1-3兆赫兹频段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这个频段设定的安全标准正是40伏/米[3]

0.1-3兆赫兹频段的电磁辐射正常来讲属于收音机中波广播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节能灯怎么诡异地变成了广播电台?

节能灯为什么会产生中频电磁辐射

白炽灯泡和旧式的日光灯管是不会有这一波段的辐射的,新闻中的测试也验证了这一点。白炽灯泡主要依靠电流加热灯泡里的灯丝达到高温发出光线。日光灯则是因为灯管里充满着含有少量汞蒸汽的稀有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高电压之下被电离产生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到灯管内壁的荧光粉上产生可见光,照向四周。

白炽灯泡的主要缺点在于费电严重,只有一小部分电能转化成光能,其余都转化为热能浪费掉了;日光灯管能量转化效率比白炽灯泡高几倍,但是旧式日光灯需要启辉器和镇流器等部件,启动耗费时间相对较长,灯管体积也比较大。从发出的光的质量来看,日光灯有“频闪”缺点,发出的光会有人眼可察觉的明暗闪烁,容易引起视疲劳。

白炽灯和日光灯也有辐射,但是辐射中除了可见光以外,只有一些50赫兹左右的低频电磁场,这些电磁场在各种电器中都存在,远低于安全标准。另外日光灯还会辐射出微量紫外线,但是强度极低,不会带来明显的危险。两者都不会辐射出更高频率的电磁辐射。

节能灯有所不同,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日光灯,它的好处在于结合了白炽灯泡和日光灯管的优点。节能灯大小和白炽灯差不多,但是原理和日光灯类似,所以它比白炽灯省电,启动时使用的电子镇流器可以让灯泡快速亮起来。节能灯里的电子电路还可以把50赫兹的电压转换为20-50千赫兹的高频率电压,在高频率电压电离之下,内部的气体发出的紫外线可以让三种或者更多种的荧光粉发光,相比于一种颜色荧光粉的普通日光灯,发出的光颜色更加均匀。同时由于闪动频率非常快(几十千赫兹),近乎于一直在亮,没有普通日光灯的“频闪”问题,这一条为节能灯在保护视力一项上加分。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节能灯虽然相比于传统的两种灯有种种优点,但正是因为内部的高频电压,使得节能灯会产生白炽灯和日光灯所没有的0.1-3兆赫兹波段的额外电磁辐射。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0年也曾搜集当地市面的节能灯做过类似的测量,并且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研究报告[4]。按照瑞士研究者的测量,在距离节能灯10厘米的位置,9千赫兹到1兆赫兹波段电磁辐射的电场强度基本在68-150伏/米之间,最大的一个甚至达到433伏/米,全部超标;而在30厘米的位置测试,电场强度都降到了10-20伏/米,只有10厘米处的1/6-1/7。

节能灯安全吗?

其实说到安全性,不同标准的上限值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对0.1-3兆赫兹波段电场的上限是40伏/米,而国际非电离性辐射保护委员会(ICNIRP)设定的安全标准就宽松一些,低于87伏/米(只适用于0.1-3兆赫兹)就算达标。另外,在评价安全性的时候,使用的标准不同,测量的指标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因为电磁辐射随着距离的增大会显著衰减,理论上30厘米以外辐射强度可以降到10厘米以外强度的1/9,所以在新闻里,测量仪器只要远离灯泡,辐射数值就会大大下降。而在瑞士的研究报告里也是一样,当他们测量离电灯20厘米的距离时,电灯辐射所感应出的电流的大小(另一种更直接衡量辐射电场对人体的影响的指标)平均都低于ICNIRP感应电流上限的20%,也就是说,那些节能灯尽管在10厘米处电场大小超标,但在20厘米处就可以看作是达标的。

我们平时使用节能灯的时候,身体不会紧贴着灯,总有几十厘米距离,所以实际受到的电磁辐射会远低于新闻测定的数值。另外,即使辐射超过了标准,也不意味着身体健康一定会出问题,目前科学界还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类电磁辐射会诱发某一类疾病,各类安全标准都是从“以防万一”的角度制定的,节能灯使用者不必过度担心。

不过话说回来,节能灯的生产者应该尽可能让产品在使用距离上的电磁辐射值相比于安全上限越小越好,不要打“擦边球”。对于使用者来说,让节能灯距离身体距离远一些的确是降低辐射的好办法。

结论:流言属实。 节能灯在很近的距离内,的确会产生超标电磁辐射。不过,考虑到电磁场强度随距离递减的特性,只要和节能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辐射超标程度不会很大,而辐射超标也不等同于身体健康会受影响,使用者不必过度担心。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生产者如果能给出明确的安全标注或提醒会更好。

参考资料:

[1] 微博原文
[2] 新闻:节能灯近距离辐射数据远超安全值
[3]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4] Final Report,Assessment of EM Exposure of Energy-Saving Bulbs & Possible Mitigation Strategies; Project BAG/08.004316/434.0001/-13 & BFE/15350. Jagadish Nadakuduti, Mark Douglas, Myles Capstick, Sven K uhn, Stefan Benkler, Niels Kuster.
 Posted by at 上午 7:00
202012
 

备受全球影迷期待的《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发布了剧场版预告片。这部影片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的科幻演绎版,讲述人类寻找“上帝”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剧场版预告片】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由“异形之父”、开创了“异形”经典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由“龙纹身女孩”劳米•拉佩斯、威尼斯影帝迈克尔•法斯宾德、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以及伊德瑞斯•艾尔巴、肖恩•哈里斯、凯特•迪基、拉菲•斯波、罗根•马歇尔-格林、盖•皮尔斯等主演,将于6月8日在北美公映并同步登陆全球指定IMAX银幕,有望引进中国内地。

“普罗米修斯”是一艘飞船的名字,它将载着一伙科学家和探险者组成队伍前往一个遥远的世界,这趟航行无论对他们的身体还是精神都是场不小的考验。在他们的目的地,一行人将发现人类关于生命终极疑问的答案。

《普罗米修斯》电影海报。

《普罗米修斯》电影海报。

不管“上帝”在不在,唯有真相永流传

在希腊传说中,普罗米修斯参与创造了人类,并与将知识与火带给人类,最后,他的行为惹怒了宙斯,导致他被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终日被鹰啄食。

在雷德利•斯科特演绎的科幻版中,创造了一个具有突破性的神话。一个团队在地球上发现了人类起源的线索,这个线索引领他们踏上太空之旅,来到了一个宇宙中最黑暗的角落。在那里,他们必须血战到底以保护人类在未来不被毁灭(这是官方facebook上的简介)。

从古文明中拼凑出的线索将科考队引向宇宙深处。

从古文明中拼凑出的线索将科考队引向宇宙深处。

人类与造物主的关系,自从神话以来就被不断演绎。到了科学时代,演变成为人类的太空起源假说——人类有可能是更高的外星文明的造物。这本是一个启发性的思路,却被很多奇闻异事演绎成有头有脸的“科学发现”,比如科学家发现外星人用生物技术创造了人类,比如外星人改造了人类的大脑,更有甚者,外星人和猿人杂交产生了人类。

中国科幻作家杨平曾经这样总结科幻和伪科学的区别:“科幻和伪科学的区别是,伪科学告诉人们自己是真的,而科幻告诉人们自己不是真的。”

更大的区别是,当“伪”被包装成了“真”,猎奇就成了关注的中心,博得眼球就是目的所在,科幻所承载的思想实验、文化反思、科学趣味,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科幻里,文明与造物主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来源,一般与终极问题和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震撼。《普罗米修斯》就是一部科幻史诗,表现了惨烈的人神对抗。

电影《火星任务》也是类似的主题,但基调完全不同。电影描述的是2020年人类首次登陆火星,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却触发灾难生死未卜。地球派出的调查组发现,建筑发出的声波竟是人类DNA的图谱。人们破解了声波信号,并发出了信号中缺失的一对染色体声波,建筑物的入口应声开启。众人在巨大的暗室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立体影像。原来火星曾遭小行星撞击,火星人纷纷搭乘飞船撤离,有一艘飞船选择留下并将火星人的初级生命形式带到了地球。几十亿年后,这种生命形式演变成人类,有朝一日,人类将在火星着陆,回到故乡。

《火星任务》里,人类在火星上发现神秘人脸建筑。

《火星任务》里,人类在火星上发现神秘人脸建筑。

在“人猿星球”系列中,人类担当了“上帝”的身份,增强智能的药物被用到大猩猩身上,创造出了猿族文明。这是人类被创造的反转,造物与造物主身份转换,迫使人类从“上帝”的角度去反思自己。

在中国科幻作家程婧波的《西天》中,人类在80光年外创造了一颗猿类文明的星球,而这颗星球发出的信号,通过时间虫洞回到古老的地球,塑造了人类文明。这个互为因果的环,天堂和天堂的倒影,消弭了造物主的荣光,弭平了神与人之间的尊严。

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的《水星播种》中,一个人类富商在水星上播种下硅基生命的种子,并将科学包装成宗教,在千万年后进化出来的硅基文明中传播。科学和宗教这两个似乎不相容的事物,就在一个文明的成长历程中融合了。

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的小说《计算中的上帝》,描写外星人降临地球,目的是破解不同星球文明的周期毁灭之谜。随着研究的推进,他们发现地球史前的五次物种灭绝周期与两种来访外星文明远古时期的物种灭绝周期完全相同,似乎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文明的进程。“上帝”不在宗教里,而在冷酷的数学计算中。

而很多机器猫(多啦A梦)迷不会忘记,《大雄的发条都市冒险记》里,大雄把有生命的玩具送到一个星球上,创造了一个有文明的星球。而后他发现这个星球原来早有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就是36亿年前在火星和地球播下生命之种的播种者。造物主在星球危难之际把这颗星球交给了大雄,希望他能够保护好玩具星球。随着故事展开,我们不再觉得人的造物是玩具,而生命已经超越了它的创造者,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就是人类寻找“上帝”的故事。不管“上帝”存不存在,唯有追求真相的精神和真相本身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在追寻问题的真相的时候,同时也在追寻人的真相。

《普罗米修斯》其他相关视频

【中文字幕版预告片(有不同画面)】

【IMAX版预告片(有不同画面)】

【病毒营销视频:TED大会2023演讲】

视频中,盖伊•皮尔斯(Guy Pearce)饰演的“Weyland-Yutani公司”CEO彼得•韦兰(Peter Weyland)正在2023年TED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他从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说起,回顾了人类不断打破各种禁锢,取得了科学技术的一次次进步。他有一句名言:“如果能做到,就一定要去做。”

【病毒营销视频: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所饰演的人形机器“Android David 8”开箱视频】


为《异形》提供艺术设计的墨必斯刚刚去世,《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的上映也是对大师的告慰。

科幻艺术大师墨必斯辞世,带去一代传奇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02012
 

它们是身处“无间”的植物族群,它们能给予孤独、痛苦的人以巨大的精神抚慰,却也能让这种抚慰造就足以致命的魔力。同样是红花绿叶,玫瑰的火红象征炽烈的爱情,麦苗的青葱昭示丰收的希望,咖啡树的果实让世界为之一振,而殷红的罂粟花朵、泛着苹果绿的大麻、让人癫狂的古柯,却成了天生的魔头?

罂粟的红与黑

我第一次与罂粟近距离接触,是在西南山区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山头上。只不过,我并不是造访这个罂粟田的第一批客人。在我们到来之前,缉毒民警已经把削光了所有植株的脑袋。留下的只有断枝残叶,还有片片散落的火红花瓣。有些还没来得及长大的,裹满绒毛的绿色小罂粟果被踏进了泥土中。从这些残花败叶,我能够想像,之前如烈火般壮观的罂粟花朵。

毫无疑问,罂粟花是美丽的,足以让生人第一眼就把它们从众多花草中辨识出来。其实,罂粟的兄弟姐妹并不少,全球有100多种罂粟属的植物。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展示自己特例独行的形象,在纸条上伸展的羽毛般叶片,火红色的如丝绒般的花瓣,再加上一个犹如装盖子的鸡蛋的特别果实,这一切都让罂粟有了自己的身份象征。

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巡逻的美军士兵正经过一片罂粟花海。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的罂粟种植国之一,近年来也已成为全球鸦片生产第一大国。 图/reuters.com

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巡逻的美军士兵正经过一片罂粟花海。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的罂粟种植国之一,近年来也已成为全球鸦片生产第一大国。 图/reuters.com

人类当初亲近罂粟,也许就是受到了这些妖艳炽烈的花瓣的吸引。不管怎样,人类同罂粟接触的历史,几乎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长。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生活遗迹上,就已经出现罂粟的痕迹。

最开始,人类未必就是冲着鸦片去接近罂粟的。要知道,罂粟可以提供的远不止这些,它们的种子里面有丰富的油脂,据说在一粒饱满的罂粟种子中,挤满了占总重量50%的油脂。不过,提供食用油并不是罂粟的强项,毕竟种子的总量太小了。没过多久,餐桌上的罂粟就被芝麻、油菜抢了饭碗。

当然,罂粟没有就此淡出人类的视线。谁也想不到,本该是保护种子而生的鸦片,成为了全新产品。3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懂得在一天的劳作之后,煮上一壶罂粟茶,让一天的疲惫融化在这种“欢乐草”的茶汤之中。不久之后,亚述人发现只要将没有成熟的果实轻轻切开,白色的乳汁就会从切口处涌出,在乳汁干燥之久,就成了效力强劲的黑色鸦片。

大概在20年前,我见过一次真正的鸦片。那时,姥爷的偏头痛久治不愈。姥姥不知从哪里搞来一粒豌豆大小黑球。每次抠下小小的一块放在酒里,让姥爷喝下。之后,把小黑球放在我们难以触及的橱柜里面。现在想来,那小黑球大概就是生鸦片。

左:罂粟果实被割破后,渗出白色的汁液,鸦片即为其干燥凝固制得。右:鸦片加工后搓成的小丸。 图/Wiki commons

左:罂粟果实被割破后,渗出白色的汁液,鸦片即为其干燥凝固制得。右:鸦片加工后搓成的小丸。 图/Wiki commons

这种鸦片兑酒的方子,曾经一度是医生手中的灵丹妙药。在17世纪60年代,医生是这样看待鸦片酒的,“神奇的鸦片竟可抚慰灵魂;鸦片不是药,却可以防治百病”。当时的医生认为,鸦片可以镇痛、解热、治疗腹泻、吐血、呼吸困难……简直就是灵丹妙药。后来甚至出现了标准的鸦片酒配方:在0.5升雪利酒中放入2盎司鸦片,1盎司藏红花加上少许的肉桂和丁香。这种鸦片酒一度成为药房中的重要药物。

而鸦片影响又不仅止于此,彼时,文艺界甚至掀起了靠鸦片找灵感的热潮。据说,狄更斯、拜伦、雪莱都将鸦片当做写作时的兴奋剂。柯林斯在写作之前都要干掉一大勺鸦片酒。鸦片的刺激,激发出另类的文学作品,甚至催生了“浪漫派”文学。但很快,鸦片就成了人们的娱乐工具。在1880年的伦敦烟馆里,到处是吸鸦片烟的客人,因为这种消遣甚至比喝劣质的威士忌都便宜。

当然,鸦片带来的并不总是欢乐,包括那场靠鸦片发动的战争。但是,鸦片战争仅仅是罂粟展示黑暗面的开始。很快就有人发现,对鸦片产生的依赖是持久而邪恶的。为了剪断这种依赖关系,德国科学家Serturner鼓捣出了纯粹的镇痛成分——吗啡。谁知道,这种成分会让人成瘾,那些在战场上被吗啡救活的重伤员,在战后几乎都患上吗啡依赖症。这样的成瘾,算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为了克服吗啡的这种弊病,德国科学家又对吗啡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小修小补,结果造出举世闻名的海洛因。至此,罂粟的黑色一面展露无疑。

古柯和大麻,“恶之花”的蜕变

与罂粟充当过药物的身份不同,古柯则自始至终都是印加居民的口香糖。混合着石灰的古柯叶片,能让人忘却疼痛,也能让人(特别是高山寒冷地区工作的矿工)有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不仅如此,古柯中的成分还可以影响人们思维状态,让人感觉仿佛是在跟神灵沟通,因而巫师咀嚼古柯叶子,也成为印加当地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就这样,古柯渗透到安第斯山的文化之中,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独产于南美的古柯茶,用古柯的叶子泡成茶水,据称可以消除外来游客初上当地高原的不适。图/Wiki commons

独产于南美的古柯茶,用古柯的叶子泡成茶水,据称可以消除外来游客初上当地高原的不适。图/Wiki commons

在古柯的功效被寻道而来的欧洲和北美人得知后,他们把古柯当做镇痛药物引进,并且风行一时。甚至在原版的可口可乐神秘配方中,都曾出现过古柯的身影。再后来,古柯走上了同罂粟一样的道路,同样是追求高效的工业化理想,又一次加工出一个恶魔。由于纯度的提高,并且缺少古柯叶片中其他生物碱的限制,致人成瘾的主要成分——可卡因可以在瞬间影响人的大脑,摧毁人的意志。可卡因,成了与海洛因齐名的魔头。

至此,种植了数千年的古柯树,也被人们推向正义的对立面。

相比于罂粟和古柯,大麻与毒品挂钩的历程则要曲折得多。至少在中国,大麻最初的用途跟药物完全不搭边,它们一直被作为植物纤维的来源。直到今天,大麻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纺织材料和绳索制作材料。当然,这种利用方式并不局限在中国。托马斯•杰弗逊曾经在日记中写到,“最好的大麻和最好的烟草被种在同一片土地上。前者是商业和海运所必须的。换句话说,是国家的财富和保障,后者没什么用,又时还有害……”毫无疑问的是,由大麻制成的麻绳曾经在世界海运贸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大麻的用途仅仅如此的话,它们可能已经被我们遗忘。毕竟,合成纤维的开发以及集装箱的应用,已经让我们离麻绳越来越远。

大麻的效力究竟怎么样?大卫•斯图亚特在《危险花园》一书中写道,“即使在闷热的午后,收割大麻的清教徒也会感觉神清气爽。”实际上,药力强劲的大麻品种很可能是在印度被培育出来的。同罂粟一样,具有麻醉效果的大麻叶也被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被认为能让思维加速,增进睡眠,缓解发热,治疗痢疾,甚至一度被认为可以治疗麻风病。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大麻从什么时候开始控制了人们的心神,但至少在公元前500年的中亚墓穴中,就已经能找到完整的大麻叶片和部分果实。

大麻的另一个厉害之处在于——它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不挑不拣,只要保证适当的光照和温湿度,即使在地下室里,它们也能茁壮成长,泛出耀眼的苹果绿。相对于用罂粟生产鸦片的复杂过程,生产大麻要简单得多,只要等到大麻生长成熟,摘下叶片和花朵,晾晒干燥就成了可以使用的“销魂产品”。自始至终,大麻都保持着它原始的形态。

之所以在多数国家成为禁品,是因为大麻家族少数种类含有的四氢大麻酚,会带给吸食者与其他毒品相似的强烈刺激。但在西方,吸食大麻的违法行为相对普遍,即便是菲尔普斯这样的青年典范,也被媒体曝光有大麻吸食史。图/deviantart.com

之所以在多数国家成为禁品,是因为大麻家族少数种类含有的四氢大麻酚,会带给吸食者与其他毒品相似的强烈刺激。但在西方,吸食大麻的违法行为相对普遍,即便是菲尔普斯这样的青年典范,也被媒体曝光有大麻吸食史。图/deviantart.com

比起罂粟,大麻的麻醉效果也要温和一些。所以,更多的新兴吸毒者选择了大麻。据报道,歌后惠特妮•休斯顿就是因为长期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混合物,最终导致身体崩溃,猝然辞世。促进贸易和摧毁健康这两种完全不搭界的效果,就这样汇集在了一种植物身上。不过现在,针对大麻有一些有趣的研究进展,科学家已经在大麻中找到了合成四氢大麻酚的基因,只要关闭这个基因,就可以生产出安全舒适的衣物纤维;在未来,或许通过一些简单的改造,我们就能得到没有成瘾性的新止疼药物。

随文附赠小贴士一枚

如何区别罂粟、冰岛罂粟和虞美人?

(在2010年年底,英国首相卡梅伦率团访华时,因正值国殇纪念日,团员均佩带虞美人花以作悼念,中国方面当时误认为是罂粟花,因此还引发一场外交风波。)


这三种容易被混淆的植物名字里都有罂粟,并且花朵也异常相像。冰岛罂粟的植株形态完全不同于其他两者。冰岛罂粟的叶子好像都是从土里直接冒出来的。而罂粟和虞美人漂亮伸长的茎杆上也长着叶子。至于这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还在雄蕊上,前者的花丝是白色的,而后者是紫红色的。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02012
 

看看你手中的智能手机,你最喜欢它的哪一点?是它简洁美观的外形设计,华丽易用的用户界面?还是它的高清大屏,海量应用,云端服务和4G网络支持?当然,你的答案很可能是:以上全部。我们喜欢手机的操作系统、清晰的屏幕和那些打发无聊时光的娱乐应用们。

但是我们都错了,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手机的爱都源自于一点:它能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必须有电让我们去使用它。无论多么优秀的手机,都会在几次红色电量提醒之后自动关机,然后就变成了一块毫无用处的砖;无论手机的屏幕、CPU和内存有多么优秀,跑分多么高,如果它的电池只能支撑半天时间,也不会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它。所以,手机的电池才是它最大的限制所在。

就在上周,美国的J.D. Power and Associates咨询公司发布了2012年智能手机用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电池寿命是决定用户是否喜爱自己的手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G手机的用户满意度明显低于3G手机用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4G手机的待机时间较3G手机短;而且,在4G手机用户中, 电池是否给力也成为了用户是否会继续购买相同品牌手机的决定性因素——所有给手机的续航时间打了十分的用户都表示下次会继续购买同一品牌的手机。

其实,日渐不够用的电池已经是智能手机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将是在未来数年中困扰各大手机厂商的最大问题,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后PC革命的成功。每年,手机的主要部件性能都在呈几何状增长,但是电池是惟一的例外。手机厂商们给产品添加了更亮的屏幕、更快的处理器和更高端的网络支持,但更耗能的它们却往往卡死在了那不争气的电池上。

4G LTE网络的推广让电池问题完全暴露了出来,当用户抛弃3G手机和非智能手机转而使用4G手机时,会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电力枯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更短的电池寿命换来更快更好的网络服务,你愿意吗?参与本次调查的用户更多地回答“NO”。我也举双手双脚同意——要是使用LTE网络需要我比以前早一个小时给手机充电,那我还是坚守3G好了。

所有造手机的人都会告诉你:电池的问题在于,它不遵守摩尔定律。电池是一项化学技术产品,科学家在制造电池之初就已经对其进行了许多优化,这让后人对电池的改进只能以量化增长,体积变成了电池的最重要指标。就像《大众科学》资深编辑赛斯·弗莱彻在《瓶装闪电:超级电池、电动汽车和新型锂经济》中说的,电池工业的大多数创新都发生在电动车领域。只有够大的电池才能有发挥的空间。

那么手机制造者们该怎么做?显然他们不能舍弃4G。即便我们都不愿意牺牲手机的电池寿命,但人们对更快网速的追求是没有止尽的,运营商和制造商们也已经开始建设4G网络。虽然约翰·格鲁伯(著名果粉、首位透露iPhone3GS命名的人)说苹果公司为了保证电池寿命不会在下一代iPhone上使用4G 网络,但我坚信标榜领先的苹果不会冒这种落于人后的风险。当然,如果有哪个公司能够解决4G手机的耗电问题,那一定是苹果,毕竟苹果比其他竞争对手花了大得多的价钱研发节电技术,而且苹果在新iPad上也展示了他们对4G网络和电池寿命的平衡之道。

但问题在于,在iPad上苹果可以用增加电池重量来保证其续航时间,那在体积小得多的iPhone上他们要怎么做到?显然他们不能牺牲iPhone 5的体积去安上一块庞大的电池。如果苹果能够做到,那么iPhone对LTE网络的过渡将是天衣无缝的,如果不能,那么很有可能iPhone 4S会比iPhone 5更受欢迎。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LTE网络覆盖范围会逐渐增加,4G芯片也会逐渐改进,未来的4G网络不会像现在这么耗电,最终4G手机的待机时间可以跟3G手机一样。但我们绝对不能让手机电池的寿命保持在这样的低水平上。J.D.Power公司的调查显示电池已经成为了手机用户满意度最低的部分,电池工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谁,只要他解决了手机电池问题,就能获得超乎想象的巨大收入。电池会不会成为我们永远的障碍呢?但愿不是。

本文编译自: pandodaily

 Posted by at 上午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