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12
 

科学界认为,大约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大批恐龙消亡之后,哺乳动物才摆脱了恐龙的压迫,开始兴盛繁衍,多样性发展。

但3月14日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 报告 表明,在恐龙灭亡之前,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已经兴盛繁衍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脊椎动物类古生物学家威尔逊(Gregory Wilson)和他的团队利用3D图像技术和CT扫描技术,分析了41种多瘤齿兽类动物的牙齿化石,然后就像地理学者分析山脉那样对这些牙齿进行了研究。多瘤齿兽是一类类啮齿类哺乳动物,差不多是1.65亿年前出现,到3400万年前灭绝。这其中有些牙齿化石极为细小,约为0.04英寸宽(约1毫米)。

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哺乳动物磨牙的牙尖(牙脊)演化得越来越多。在现代哺乳动物中,牙尖越多(一颗牙可以有很多个牙尖),磨牙的牙尖越多,压碎植物的效率就越大,代表动物的饮食构成中高纤维类及植物的比例会更高。通过观察它们的牙齿的复杂度,研究人员推断出,在恐龙消亡前两千万年,多瘤齿兽类就已经很多样化了。

多瘤齿兽刚出现时与老鼠大小相似,而随着它们的牙齿复杂度的增加,它们的体形也不断的变大。约1.4亿年前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之后这种动物的体型变大了,最后与豪猪和海狸大小相仿。在恐龙灭绝后,多瘤齿兽仍然继续繁盛,直到其他哺乳动物取得了竞争优势后,它们于约3400万年前灭绝。

本文编译自: 《纽约时报》3月20日
原文: 请看这里
编译者: 宅大大王
图片: Chris Gash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12012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小组3月15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 论文 表示,他们的小鼠实验发现,怀孕小鼠受手机辐射会影响后代的脑部,可能导致多动症。这是首次通过实验证据证明手机辐射确实会对成年动物的行为有影响。

研究人员将调至静音的手机放置在怀孕小鼠的笼子上方,并保持通话状态,而对照组的手机不通话。接着研究者测量了小鼠胎儿成年后的脑电波活动状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测试。结果发现曾暴露在手机辐射下的小鼠更加亢奋,记忆力更差。研究人员将这种行为变化归因于小鼠胎儿期间遭受的辐射对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发育的影响。同样也有亢奋和注意力不足现象的多动症(ADHD)也被认为和大脑的这部分区域有关。

科学家认为,这次小鼠实验显示,这些类似多动症的情况是由怀孕期间遭受手机辐射引起的。人类儿童身上出现的多动症或许也与胎儿期受到手机辐射有一些关联。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研究须针对人类进行以进一步究明其中的机理,并确定怀孕期间能接受的手机辐射量。科学家同时指出,啮齿动物的孕期只有19天,脑部发育也无法同人类相比,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明确手机辐射是否确实会影响人类胎儿。此次的研究中,科学家是直接使用的手机,今后的实验将采用标准电磁场发生器以精准地确定辐射级别。

编译自: sciencedaily网站 3月15日
导读者: daiwq
图片: Poulsons Photography / Fotolia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12012
 

众所周知,现行公历中,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如何用“整除法”判断闰年,这事连小学生都清楚;农历中有闰月,“十九年七闰”的传言也颇为流行。但“闰秒”,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

继2008年年初后,本年度我们将再次见识到“闰秒”。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近日宣布,今年7月1日07:59:59之后要加上一个“07:59:60”,它就是闰秒。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878db_j29y0n.png

天文时,最自然的计时系统

要搞清楚闰秒,先得从历法的历史说起。历法是在天文观测中产生的。寒来暑往,日升日落,经过对自然节律漫长的观察,古人逐渐认识到年、月、日等时间概念。

1年,即1个寒暑周期,也就是约等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更准确地说,真正的寒暑周期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周的时间,即为1个“回归年”。月的概念则来自月亮的运行,月亮的圆缺周期就是“月”,或者叫“朔望月”。现行公历中也借用了这个概念,虽然它不再反映月相变化。“日”的概念最为自然,因为日夜的周期性最明显。我们取太阳两次到达某个点的时间差为一日,定义为“太阳日”。至于比年月日更小的时间单位,则是在“日”的基础上平分得到的。

有了年、月、日的概念,就可以构建历法系统。根据细节的区别,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种历法系统,但它们都是在天体运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这样的历法系统统称为“天文历”。

天文历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它所确定的天文时标有一个巨大缺陷,那就是时间长度的不均匀性。比如,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由此得出的时间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时间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多精密科学中,失之“毫秒”,谬以千里。天文时的精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于是,原子时便诞生了。

传统的沙漏计时器,以及依靠太阳位置来测定时间的日晷,都是古老的计时装置。图/Wiki commons

传统的沙漏计时器,以及依靠太阳位置来测定时间的日晷,都是古老的计时装置。图/Wiki commons

原子时,精确而刻板的时标

科学家发现,原子内部的某些运动是非常稳定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这给时间标准的再现和统一提供了方便。20世纪60年代,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原子秒”取代原来的“天文秒”。

一般情况下,制订历法时先根据自然周期确定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等计时单位的长度,然后再划分秒长。比如,先测定1日的长度,再规定1日的86400分之1为1秒。但原子时与宏观自然周期没有本质的对应关系,它们的设置带有随意性和人为性。在制订时是先定秒长,再按照“60秒1分钟,60分钟……”的原则推得年月日的长度。

如何确定“原子秒”的长度呢?大自然中的固有周期当然是最重要的参照。比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利用原子时所得到的1天要尽量接近用太阳时得到的1天。否则就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考虑到这一点,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大会上,人们确定了原子秒的长度: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秒。这个时间单位已经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之一。

既然秒长确定下来了,1天的时间也就确定了。无论地球自转如何变化,每天都是86400秒。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原子时是以秒长为出发点的。

但无论如何,原子时已经失去了时间的原始意义,尽管它可以调整到比天文时更接近日月运行的真实周期,但这其实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接近而已。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虽然原子时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时间,但既然它异常精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又何妨呢?

“子夜太阳”奇观?

主张在生活中使用原子时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均匀,从长远来看,这种不均匀并非时快时慢,而是越来越慢,所以误差只会逐渐积累。

而原子时丝毫不顾及天地得变化,它精确而刻板,按照自己的固有速度一往无前。如果简单地采用原子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太阳升到了上中天,时钟却敲响了子夜12点。当然,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科学家估计,要经过数千年,两者相差才能达到12小时,才会出现“子夜太阳”的奇观。这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一个无法忽略的误差。

因此,天文时形象,原子时精确;天文时分日为秒,原子时积秒成日;天文时是诗人笔下的春云秋月、北雁南飞,而原子时则是加速器中转瞬即逝的幽灵;天文时宏大,以日月为载体,统摄世间万物;原子时精深,隐身于玄奥幽邃的原子之中,使万物谐调一致;柏拉图会对天文时的误差疑惑不解,柏格森则慨叹,原子时使人类离真实的时间又远了一步!

要现在人们使用的计时系统,其实就是天文时和原子时相调和的产物。图/deviantart.com

要现在人们使用的计时系统,其实就是天文时和原子时相调和的产物。图/deviantart.com

闰秒,协调世界!

天文时和原子时各有特色,却又都难以单独承担起为现代社会计时的重任。也许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会有一种更好的计时方式。我们现在采用的,正是这样一种计时系统——“协调世界时”。严格来讲,协调世界时不是一种单独的时标,而是原子时和天文时(世界时)相调和的产物。这个充当中介的“调解人”就是闰秒。

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对世界时做了调整,方法是: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差将要超过0.9秒时,就在世界时的时序上加上1秒,这1秒称为“(正)闰秒”。因此,闰秒就是让原子停下脚步,等候太阳1秒钟。也可以说是原子向太阳“看齐”——精确的时间向不精确的时间“看齐”!

具体什么时候出现闰秒,由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座标系统决定。一般规则是,如果本年度有闰秒出现,那么它会出现于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这里说的是中时区的时刻)。正常的时序是“……23:59:59,00:00:00……”,有正闰秒时,要在两者之间加一个“23:59:60”,而有负闰秒时,只需在正常时序中去掉23:59:59即可。

协调世界时,在宏观上是天文时,在微观上是原子时。我们钟表里的秒针以原子时的频率跳动,却必须时刻不离天文时左右。这样协调的意义在于,两种时标的差距始终不会超过1秒,避免了时刻与自然节律的明显不一致。

历法改进,闰秒存废?

虽然闰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它的存在。

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所以闰秒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自1972年以来,已经出现过24个闰秒,而且都是正闰秒。也就是说,在40年的时间里,原子时比世界时快了24秒。闰秒的出现频率显然太高。

更为棘手的因素是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可预测性。假如地球自转均匀变慢,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公历的闰年那样解决闰秒问题。但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使得闰秒的出现没有规律。

对于普通人来说,闰秒无足轻重。但对于某些对时间要求较高的系统,如全球定位系统、金融交易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等来说,这1秒可能意味着误差、损失甚至灾难,成为新时代的“千年虫”。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除了提高系统的智能程度,科学家还提出一些针对时标的建议。比如不用闰秒而采“闰时”,这样就能大大减小调整的频率,只需几百年或上千年调整一次。

但也有人坚持走精确路线,主张取消闰秒,同时连天文时也取消,而单纯用原子时计时。目前国际上这种呼声最高,包括计量、电信、无线电方面的国际组织,均支持这种做法。可以想象,几年之后,辉煌过近半个世纪的闰秒可能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和它一起离开的,则是承载着人类童年之梦的天文时标。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12012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5f761_hlanxq.png

图为电影《铁甲钢拳》海报。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4a4d5_ens6ib.png

DIYer: lakiyama
制作时间: 一天
制作难度: ★★★☆☆
GEEK指数: ★★★☆☆

编译来源

在开战之后两个机器人会互相攻击,用液压驱动的手臂试图将对方抛出圈外。看视频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点,也因此我将之命名为柔道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由四个部分组成,基座,主体,机械臂和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由普通的塑料注射器用作活塞,工作液体是清水。

每个机器人的成本是4美元,制作时间2小时。但是为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作品,记得多安排点时间!

这个制作有助于理解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则,机器人的制作过程中能够学到如何适当的根据材料的密度,硬度来设计结构,并对液压系统和杆杆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材料和工具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0be24_jzqu63.png

○ 棒冰棍
○ 木制方块
○ 打孔的木制方块
○ 1/8英寸的坚固木条
○ 装饰木雕(可选)
○ 10ml塑料注射器
○ 聚乙烯管
○ 胶粘剂
○ 4英寸扎带
○ 热熔胶枪
○ 热熔胶棒
○ 多用途剪钳(可选)
○ 食用色素(可选)

以相互竞技为基础的机器人有材料数量限制,棒冰棍50个,木制方块4个,带孔的木制方块12个,4个注射器,8个扎带。机器人的底座尺寸必须小于10英尺x10英尺。

底座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3d3c4_feuemz.png

  • 1.这个立方体提升了驱动枢轴的活塞。这个立方体的位置不用很确切,因为它在枢轴背后几英寸远处。
  • 2.两个有洞的立方体被放置在这儿来组成枢轴。木条被粘合进去。
  • 3.附加的立方体用来支撑枢轴。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4f311_hlf570.png

  • 1.这仅仅是底座形状的一个例子,你也可以在战斗后重新设计它使它变的更好
  • 2.我们需要使底座基本覆盖10英寸(25.4厘米)见方的范围
  • 3.底座必须是重且硬的,并且离地间隙要小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0cd79_vo8trx.png

  • 1.缓冲垫安装在底座底部,用来防止机械臂左右滑动。将它们放置在摩擦力最大的位置,比如说作为支点的方块下面。
  • 2.虽然这些垫子带有背胶,还是需要粘结实。

支架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9e5e4_qn8d96.png

  • 1.这里是活塞推拉机械臂的支点,这里方块上的洞需要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 支柱围绕这两个带孔的方块搭建。这两个方块上的孔需要在垂直方向上对齐,这部分会串进底座上的那根布条上。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74104_48kvva.png

  • 1.背面的V型设计增加了稳定性,并使得站立更加美观,但这不是必需的
  • 2.驱动枢轴的活塞需要连接到这个方块

机械臂和楔子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9139f_hi1p0s.png

  • 1.这个方块附在支架顶部。
  • 2.机械臂可以是任意长度任意形状,这个机械臂大约有18英寸(45.72厘米)长。根据我的经验发现,这个设计使用两个方块和14根木棍,虽然很轻但很坚固。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ebc52_34du2m.png

  • 1.这个立方体的位置应该在手臂的背面。
  • 2.这个不是必须的,但这些弯曲的木棍防止机械臂抬的抬高,从而避免意外的使机器人翻转。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c7245_yetyu4.png

  • 楔子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要靠它来掀翻对手的底座。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0955f_sc4k6l.png

组装部件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9bb16_9lhjf9.png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b2ae2_47fzu8.png

液压系统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336ec_fanprz.png

1.将一个注射器连接到胶管上
2.在里面装满水
3.朝上推动活塞,排出注射器和管道里的水
4.调节到里面大约装有一半水
5.对另一个注射器作同样的操作,吸水,排气
6.将另一个注射器连接到胶管上,这时候两个注射器中的水量合起来应该有10ml,并几乎没有气泡。
7.在其中一个注射器活塞后面粘上木制方块。

可以在水里加食用色素,增加一些乐趣。

连接液压系统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758d2_xhjlk4.png

  • 1.将活塞调至5ml来校准支点。正面对着支架。对齐活塞末端的方块使其处于附在支架上的方块的下面。把支点活塞绑在底座上。
  • 2.当你完成时,柔道机器人需要两边摆动幅度相同。
  • 3.活塞被绑在底座上后,在这些方块上插入一些小木棍。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07f8f_dihqfn.png

  • 1.使用扎带来把机械臂活塞固定到机械臂上,这个扎带不宜太紧。
  • 2.围着支点列和活塞绑一圈扎带。将活塞设至0ml来校准机械臂。向下滑动活塞直到楔子接触到桌面。系紧扎带。
  • 3.机械臂校准后,用胶布防止活塞滑动。

开始战斗!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d56ea_082wmf.png

擂台由两个10英寸见方的方块构成,方块之间相隔2到4英寸。每个方块到桌面边缘距离大约为6英寸。

比赛规则:
柔道机器人各自面对对方,手臂完全伸向天空,底座前端与方块边缘平齐。
数三下,开始战斗!
三种情况获胜:将对手掀翻,将对手从桌上推落,或者对手出现机械故障。
如果机器人都能运作但够不着对方的时候判为僵局。
一起掉下桌面或者翻倒算平局。

最常见的液压故障是活塞被顶出注射器,维修起来不是简单的重新灌水那么简单,所以操作机器人要小心,不要粗暴操作。

用类似材料,还可以做出其他有趣的液压机械,比如这个:

DIYer签到处

编辑: 秦皇汉武

TodeDIY站QQ群:132647923, 2群:179240860,3群:155086317(加入时请报上你在Tode的个人主页地址,以防广告ID)

TodeDIY站微博: http://weibo.com/guokrdiy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12012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6d4fa_x84aut.png

大尺寸触屏手机耗电量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用户每天都小心翼翼的上网或是游戏,生怕将电池用光,​错过了重要的电话或者短信。那么有何省电的妙招么?​普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宾德拉·帕萨科(Abhinav Pathak)和同事们的一项研究显示,​下载付费应用或许会有所帮助。

帕萨科和同事们开发了一款能够分析应用程序耗电量的软件,​结果他们发现,安卓手机免费应用所消耗的电量,有75%​以上用在了显示广告或追踪、上传用户的数据上了。​当把目光转向那些流行的应用程序,如愤怒的小鸟、​自由国际象棋和纽约时报客户端上时,他们发现,​其实只需要使用这些程序消耗电量的10%到30%,​即可完成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

比如,在愤怒的小鸟应用程序中,​显示和运行游戏所耗电量仅占总电量消耗的20%,其中有45%​的电量被用在了通过GPS定位和上传用户位置、​随后再通过3G连接下载和符合用户当前位置的广告上了。​就算数据传输已经完成,3G连接还会继续开启10秒左右,​这10秒连接又消耗了另外的28%的电量。

帕萨科指责开发者使用第三方广告代码在免费应用上盈利,​并造成了智能手机的低效率,​他将在下月于瑞士首都伯尔尼举行的EuroSys大会上提出这个​研究结果。

信息来源: newscienti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