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12
 

武术中拳、腿和摔法都很耗体力,身体是如何供应这些能量的? 实际上各种锻炼形式都需要不同的代谢系统组合来提供能量。。跑步和骑车这类运动相对来说容易测量和重复,比如使用某些特定的健身器械。但是武术这类动作多变的运动则较难测量。现在一队巴西研究者把研究设备搬进了道场,以研究日本柔道对能量的需求。

有3种不同的系统能把食物转化为能量。长时间的中度运动中,有氧代谢负担起了绝大多数的工作,用氧把糖转化为能量、水和二氧化碳。跑马拉松或者是骑车100千米几乎完全是有氧的。 对于短期较高强度的运动,或氧耗尽的情况下,肌肉能在无氧情况下分解糖,不过这套系统效率不那么高,且会产生乳酸这种副产品。此外,还有一种方式适用于很短期的大强度运动,比如10秒冲刺跑,这时肌肉会启动另一套无氧系统,使用肌肉组织中的储能物质磷酸原。

通常来说,测量代谢的方式需要田径运动员在跑步机或健身自行车上运动,同时通过仪器追踪运动员呼吸中的气体组分。并用血液测试测量糖盒其他代谢物的量。这些参数会录入人体代谢的数学模型。但是对武术或者是足球等团体项目来说,运动包含更多的复杂动作。巴西圣保罗大学生理学家弗兰西尼(Emerson Franchini)表示,这类运动需要不断变换肌肉组,以及适应对手或队友。测定这类运动中的新陈代谢很困难,柔道没法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施展,在实验室用摔法更是会引发混乱。

研究者为此使用了可移动的实验设备,通过穿在身上的设备和面罩来分析选手的呼吸和脉搏。在一个测试中,选手使用了3种不同的摔法。另一个测试中,选手对对手进行强力攻击,尽可能快地把对手扔出去。

《可视化实验期刊》(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3月20日发布的 研究 显示,从代谢角度来看,柔道是跑步等有氧运动和举重等无氧运动的混合。通常情况下,柔道被认为是高度“乳酸化”的,因为运动中需要很强的能量爆发。不过数据显示在用摔法时磷酸原代谢至关重要,而有氧代谢则要比之前预期的高。

弗兰西尼表示,这个发现应该可以帮助柔道队进行训练,比如在了解了能量开支后,武术选手就可以更好地配置自己的饮食。

对于这个研究,其他一些科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理学家福斯特(Carl Foster)觉得,我们无法确定穿上这些实验设备后对运动本身会有多大影响,这时人们的运动和竞技体育中的未必相同。

编译自: 《纽约时报》3月21日
原文: 请看这里
图片: Heather Mattila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32012
 

社交媒体几乎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而社交媒体的商业化应用也已经成为各大品牌共同思考的命题。​可能你已经看到过诸如可口可乐、​星巴克和奥利奥等大众品牌的社交运营,​但是那些面对更高端消费人群的奢侈品牌能否利用好社交媒体?​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品牌是否能融入偏草根化的社交网络?​它们又能不能从中获取利益呢?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五个奢侈品牌的成功社交运营案例。

巴宝莉:奢侈品牌中的SNS先行者

作为奢侈品牌中最早吃社交媒体这个螃蟹的一员,​巴宝莉利用了绝大多数的流行社交网站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F​acebook、​推特甚至中国的新浪微博上都有巴宝莉的官方主页,​同时巴宝莉也没有忽视小众社交网站,比如,他们在Instagr​am尚未流行之前就已经进驻,​因为他们认为那里也有不可小视的客户群。

去年九月,巴宝莉完成了自己对社交媒体规模最大的一次运用:​他们将2012年新品率先在推特和Instagram上进行发布​,并在YouTube上对新品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在这之后,​巴宝莉的官方推特粉丝猛增到80万,官方Facebook关注者​则超过了1160万,而他们的YouTube频道点击量则达到了​1200万。很显然,巴宝莉对社交媒体的重视是正确的,​他们已经成为了Facebook关注量最多的奢侈品牌,​也成为了第一批进驻Facebook“品牌时间轴”主页的成员,​巴宝莉在上面回顾了品牌从1856年创建以来的历史。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b3328_3z2x5t.png

巴宝莉是一个敢于开拓新的营销领域的奢侈品牌,简单来说,​巴宝莉的社交媒体运营战略就是“尝试所有”,​而他们也从这些尝试中得到了回报,​从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以来,巴宝莉的利润已经增长了2​1%。

巴宝莉的CEO安琪拉•阿赫莱兹将利润的增长归功于两点:“​我们在主要市场和数字科技方面的投资让我们的全球化团队能持续开​拓其他市场,吸引更多的顾客,​也提高了我们的运营效率和品牌价值。”同时,巴宝莉也很高兴“​能在社交媒体领域巩固并加强了在奢侈品界的领军地位”。

Rue La La:用Facebook吸引顾客

在奢侈定制品牌Rue La La的官方Facebook页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自我介绍:​只为会员提供梦寐以求的设计品和个人折扣。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bde78_t07y6f.png

登录Rue La La的官方网站,你会发现它就像个私密站点,​没有会员帐号你什么都看不到,​而获取会员账号的方法只有受其他会员邀请或等待开放注册。但是Rue La La却通过Facebook给了更多人接近其品牌的机会,​他们会在Facebook上发布和分享产品信息和折扣信息,​而这些内容在其官网上都需要成为会员才能看到。​虽然他家的东西还是仅供会员购买,​但是这也恰巧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奢侈品正因为其可望而不可及才被大众所向往。Rue La La的社交运营是成功的,最好的证明莫过于Facebook上的​24万粉丝。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e7a02_8kkmg1.png

梅赛德斯•奔驰:社交媒体功能化

奔驰公司对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品牌营销,​他们意图运用社交媒体为顾客提供附加功能。​奔驰即将推出了一项帮助司机寻找空车位的功能,​未来新推出的奔驰汽车上都将搭载这个功能,​在司机接近空车位时发出提醒,而随着推特的普及,​奔驰也决定借助推特的力量加强这项功能。去年十二月,​奔驰进行了这样一个活动:​用户开奔驰车在斯图加特市区寻找空车位时,一旦找到一个空车位,​奔驰的Tweet Fleet帐户将会自动发送一条推特提醒车主,​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次活动的视频介绍。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9e88f_6c3wmf.png

奔驰的这次活动虽然仅仅在斯图加特市进行,​但这次尝试也为奢侈品牌提供了新的社交媒体运用之道:​除了将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广告平台,​也可以将其作为功能性平台提供给用户和粉丝们实际的应用。

蒂凡尼:品牌故事

与巴宝莉一样,蒂凡尼也是首批进驻Facebook“​品牌时间轴”主页的成员之一,他们在自己Facebook主页上​为粉丝们介绍自己的品牌故事,回顾品牌从1837年诞生以来的历​史。除此之外,​蒂凡尼也在主页上发布各路明星和重要人物佩戴自家首饰露面的新闻​和图片,彰显自己的品牌影响力。除了发布官方新闻图片,​他们还分享一些Instagram上的图片,​让关注者能了解蒂凡尼的原始面貌和蒂凡尼首饰的制造者们。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f39e0_gd9rc5.png

蒂凡尼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并不仅局限于彰显品牌实力,​也激发了粉丝们对品牌活动的参与热情。除了利用Instagra​m这样现成的内容发布平台,蒂凡尼也在着力创建自己的平台。​最近蒂凡尼启动了一个名为“什么让爱成真”的线上活动,​并发布了一款免费的iPhone应用,这个应用中有三个与Ins​tagram类似的图片筛选器,​可以让用户分享和发布蒂凡尼首饰的图片。​这样大众性的活动并未降低蒂凡尼的品牌层次,​虽然人人都能免费下载应用参与活动,​但活动主体仍然是拥有蒂凡尼首饰的高端用户,​这也更加提升了蒂凡尼的用户影响力。

四季酒店:本地化用户服务

社交媒体也为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式,​而且这种服务是没有什么技术性限制的,用推特就能实现。​但目前为止,​四季酒店是唯一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客户服务的奢侈品牌。

四季酒店为他们的每一个分店都创建了独立的推特账户和Faceb​ook主页,这些帐户的运行模式也非常亲民,​客服人员会在推特上与粉丝进行互动,分享粉丝的图片。

http://blog.tode.cz/wp-content/plugins/wp-o-matic/cache/e142f_3sw8h6.png

除了友好和人性化的互动,​四季酒店也在推特上为当地用户提供小贴士。

很显然,四季酒店的每个推特账户背后都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他们为当地的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服务,还会专门使用本国语言发推。

奢侈品社交化会不会是未来的必然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和信息来源: TNW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32012
 

除了父母,也许每一个人都受到过隔代的照料,无论是外公外婆,还是爷爷奶奶,他们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童年的生活里,给我们讲故事,买零食,照看和保护着孱弱的自己,尤其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不过,老人疼爱孩子的程度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之中,到底谁是最疼爱我们的老人呢?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祖辈投资,外婆最积极

很多研究发现,外婆最疼爱孩子,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而爷爷则通常排名最后。早在1980年代,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研究者,约克大学的利特菲尔德(C. H. 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拉什顿(J. P. Rushton)对丧子家庭的调查就发现当孩子夭折之后,老人之中最伤心难过的是外婆,其次是外公和奶奶,悲痛程度最轻的是爷爷。普通人都知道“爱之愈深,痛之欲切”的道理,这一早期研究暗示疼爱孩子最多的是外婆。不过这也只是推论而已,实际情形是否如此,无疑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

研究者们担心直接询问老人最疼爱哪一个孩子,可能难以得到真实答案,因为老人可能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偏心的样子。于是2009年美国卢瑟学院(Luther College)的比绍(D. I. Bishop)等人调查了200多名美国大学生,发现他们跟外婆的互动最为频繁,跟爷爷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亲密程度上也有类似现象。2年之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坦斯卡伦(A. O. Tanskanen)等人对英国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老人对孩子的投资,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时间方面,外婆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外公,接着是奶奶,最后是爷爷。

也有不少研究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角度进行调查。2008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波莱(T. V. Pollet)、列托(D. Nettle)和荷兰安特卫普大学的奈里森(M. Nelissen)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调查了超过7000名英国公民的家庭信息。他们提供了孩子不到12个月时,老人跟孩子交往的情况。结果显示外婆跟孩子的接触最频繁,娘家人带给孩子的生活必需品、礼物和钱财等都超过来自父亲一方的父母。而在此前对800多位荷兰老人的调查中,波莱等人发现祖辈与孙辈居住的距离在30公里之内时,超过30%的外婆和25%的外公都会跟孩子一周聚上几次。相比之下,只有15%的爷爷或奶奶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距离遥远,最有可能排除千难万险去看望孩子的首推外婆。除了英国和荷兰之外,对包括丹麦、德国、波兰和希腊在内的13个欧洲国家的调查也发现,如果一个老人既有儿子也有女儿,那么无论男女,他们都会更关心女儿的孩子。

谁是亲生骨肉,就爱谁

为什么在隔代亲人中,关心和照顾孩子得分最高的是外婆呢?进化心理学家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跟双亲身份的确定性差异有关。对于母亲来说,因为是自己怀孕,她可以百分之百地确信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对父亲来说,自己女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则未必总是百分之百。

已有的研究发现,现代西方社会中男人抚养非亲生子女的概率在3%左右,这还是在各种节育技术发明之后的结果。因而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在现代的避孕药和安全套发明之前,在亲子鉴定的DNA技术出现之前,尤其是在更古老的距今200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编辑注:地理学名词),男人被戴绿帽子的概率则可能高达10%,或更高。戴绿帽子的代价对男人来说,简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可能含辛茹苦十几年都在帮着别的男人养孩子,为此他们还失去了跟其他女人合作造人的机会。因此,在男性的内心里他们对于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有着根深蒂固的焦虑。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两性对各自亲本身份的确定性不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投资。

除了父母之外,祖辈投资同样受到亲代身份确定性的影响。外婆是双重确定,因为母亲确定孩子是自己的,而外婆也确定母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外婆是百分之百地确定外孙和外孙女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相比之下,爷爷是双重不确定,因为父亲不能确定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而爷爷也不能确定父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爷爷确定孙子孙女是亲生的信心最低。

亲情浓淡,文化有差异

不过,单单亲代身份确定性似乎不能解释所有隔代照料的差异。比如,汉堡大学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帕索斯(A. Pashos)教授对德国和希腊的年轻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祖辈投资外婆第一”这一现象只适用于德国人和来自城市的希腊人。对于来自农村的希腊人来说,他们认为爷爷奶奶更疼爱自己,这一点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帕索斯认为这跟父权制有关。女性婚后到夫家居住,因而丈夫的亲人可以更好地监控媳妇的行为,进而确保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因而投资会更慷慨。父权制下的家庭财产是由男性继承的,因而爷爷奶奶会更偏爱男孩。

类似地,2003年,宾州州立大学的金(V. King)教授等人发现美国中西部的农场跟西海岸的城市有着迥然不同的隔代交往模式。与城市家庭相比,居住在农场的孩子们跟爷爷奶奶住得更近,也更经常跟爷爷奶奶而不是外公外婆交往,他们也评价自己跟爷爷奶奶的关系更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帕索斯还是金的发现,都不意味着城市化是导致外婆丢掉隔代亲头把交椅的罪魁祸首。比如帕索斯就认为,高度确定的亲代身份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娘家人更亲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下,爷爷奶奶会像外公外婆一样地爱孩子。不过,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更爱他们,因为爷爷奶奶的亲代身份再怎么确定也不能比外公外婆更确定。而在其他研究中,城市化也不影响隔代交往模式的差异。

结语

隔代亲的现象依然普遍。即使老人们已没有年轻时的风采,他们依然可以为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欧洲,外婆和外公依然战斗在隔代照料的第一线。而在父权制的农村地区,爷爷奶奶同样以老有所为的精神,悉心地照料着他们儿女的儿女。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编辑的话:

谁对你最好?为什么会出现“隔代亲”现象?这里有经济、文化、地域等很多原因,但进化心理学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角度。

参考文献

Bishop, D. I., Meyer, B. C., Schmidt, T. M., & Gray, B. R. (2009). Differential investment behavior between grandparents and grandchildren: The role of paternity uncertaint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7, 66-77.

Danielsbacka, M., Tanskanen, A. O., Jokela, M., & Rotkirch, A. (2011). Grandparental child care in Europe: Evidence for preferential investment in more certain k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9, 3-24.

Laham, S. M., Gonsalkorale, K., & von Hippel, W. (2005). Darwinian grandparenting: Preferential investment in more certain k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63–72.

Littlefield, C. H., & Rushton, J. P. (1986). When a child dies: The sociobiology of berea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797-802.

Pollet, T. V., Nelissen, M., & Nettle, D. (2009). Lineage based differences in grandparent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 large British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41, 355-379.

Pollet, T. V., Nettle, D., & Nelissen, M. (2007). Maternal grandmothers do go the extra miles: Factoring distance and lineage into differential contact with grandchildre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5, 832-843.

Tanskanen, A. O., Rotkirch, A., & Danielsbacka, M. (2011). Do grandparents favor granddaughters? Biased grandparental investment in UK.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2, 407-415.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32012
 

大口吃喝容易造成发胖,有研究者发现,当食物有较强香味时,人们吃食物时每口吃得较少。让食物有较强气味可能可以让人们少吃一些。

对于我们熟悉的食物我们每口咬得较多,而需要更多拒绝的则每口吃得少一些。研究者觉得,小口吃是件好事情,这样实际上能更快的让我们觉得饱,于是就减少了吃进的食物量以及热量。

3月21日发布于Flavour期刊的 研究 中,为了调查食物的气味会怎样地影响人们每口的食物量,科学家设计了一个装置,能够把食物的气味和其他影响因素独立开来。实验中,被测试者会通过一根管子吃半固体的奶油蛋羹,而气味则直接送抵人们的鼻后。被测试者可以控制奶油蛋羹的量,按动按钮就可以停止食物供应。研究者在进食“每口”食物前后测量蛋羹的重量,被试们吃进的总食物量和平时差不多。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者维克(Rene de Wijk)表示,气味传给鼻子后部这个设定是模拟了人们平常正常吃食物时气味从嘴里传到鼻子的过程。他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屋子里或盘子里事物的气味是否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因为他们还没有进行测试。

研究者发现,当食物伴随着较强气味时,人们每口吃得较少。维克表示,研究中使用的气味是令人愉悦的奶油气味,测试还没有使用其他气味。

科学家觉得,增强食物气味,可以让人们每口少吃5%至10%。人体最后会在吃了较少食物后就觉得饱了,从而控制体重。吃饭时每口吃多少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受到当前和先前吃食物时感觉的影响。

编译自: livescience网站3月21日
原文: 请看这里
图片: Peter Bernik Shutterstock

(Tode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Posted by at 上午 7:01
232012
 

昨日,媒体报道了一名湖北女孩遭“遭宠物虫噬骨”几乎瘫痪的消息。报道称这名21岁的女孩因为“从小就喜欢养宠物,并且与宠物亲密无间,喜欢和宠物同眠。宠物身上吞噬骨头的寄生虫包虫就被感染到了少女。”这种恐怖的吃骨头的“包虫”到底是什么呢?它跟宠物有什么关系?

这名女孩感染的的寄生虫叫做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患上的是骨棘球蚴病。这种绦虫早在1786年就被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是棘球绦虫,什么又是棘球蚴?要弄清这种病,还得从这种虫的生活史说起。

棘球绦虫的寄生之旅

说起绦虫,中学生物课里都提过,相信你还能想起它们像丝带一样的模样,和那一节一节的身体结构。稍有些生活常识的人也知道米猪肉不能吃,因为那就是被猪肉绦虫感染的。细粒棘球绦虫也是绦虫大家族的一个成员。它的一生要从一只犬科动物说起,在几万年前,这个角色是狼——这种寄生虫的最终归宿,也是生命的开始。

细粒棘球绦虫。图片来自http://echinococcus.seebyseeing.net/

细粒棘球绦虫。图片来自http://echinococcus.seebyseeing.net/

寄生在狼小肠里的细粒棘球绦虫每天产生大量的虫卵,包含着虫卵的体节叫做孕节。当虫卵成熟后,孕节就会从绦虫身体上脱落,随着狼的粪便排到环境中。别以为这些脱离了绦虫身体的体节只是一个个装满虫卵的袋子,它还是一辆小车——环境中的孕节会沿着植物蠕动,导致虫卵四处扩撒。

之所以提到孕节会沿着植物蠕动,是因为,接下来,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命将会在另外一只动物体内展开新的阶段。当偶蹄目草食动物,比如一只藏羚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虫卵便会在其肠道内孵化,咬穿肠壁进入羊的血液循环,最终来到肝、肾等器官。在这些地方,它会发育成一个棘球蚴。棘球蚴是一个囊状物,最大可以长到数十厘米直径。这个看似平静的囊内部,正在上演如同恐怖科幻电影一样的场景——囊内壁上鼓起一个一个小泡,每个小泡内壁上又长出叫做原头蚴的分身。每个原头蚴又会发育成棘球蚴,其中再长出一堆原头蚴。最终一个棘球蚴囊里可能会出现几百万个原头蚴。(有密集物恐惧症的请谨慎脑补…)

如果这时候这只藏羚羊不幸被狼吃掉,那进入狼消化道里的每一只原头蚴都会发育成一只成虫,开始不停的产卵。

细粒棘球绦虫的传播途径。原图来自http://echinococcus.seebyseeing.net/

细粒棘球绦虫的传播途径。原图来自http://echinococcus.seebyseeing.net/

几百万年来,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命一直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着,直到人类出现。人类赶走了狼,带来了狗,圈起了羊。按说狗不会以羊为食物,但是好心的主人常常会用屠宰牲畜的下水或者那些病死的牲畜来犒劳自己的狗,于是这一循环得以延续。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细粒棘球蚴的踪迹。

棘球绦虫感染,并不少见

人同样会被虫卵感染,对细粒棘球绦虫来说,人体并不是个好去处,因为人不太可能像羊或者其他食草动物那样被食肉动物吃掉,帮绦虫散播后代,但对被感染了的人来说,情况同样不妙。像被感染的羊一样,虫卵也会在人的肠道里孵化,进入血液循环,固定到某个器官发育成棘球蚴。人体几乎所有部位都可能成为棘球蚴的温床,其中尤以肝为多,占了所有病例的七成左右。

虽然之前你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病,但是它实在是不稀奇。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例报告,全世界所有的牧区都是此病的流行病区。我国的流行区则是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在2004-2008年全国报告中,98.2%的病例发生在这七个省区中。而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这些流行区,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08%。估算下来,全国有大约60万-130万患者。牲畜和狗感染率就更高了,在新疆、青海、甘肃的一些调查中都曾经发生过被检验的羊百分之百感染的情况,这使得我国成为全世界此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姑娘的情况比较罕见,骨棘球蚴病占所有细粒棘球绦虫病的不到1%。在身体里的棘球蚴半年就能长到直径近1厘米。相当一部分棘球蚴被免疫系统消灭或者抑制,因此被感染者终生不会察觉到,根据意大利的一项调查,这种情况的比例占全部感染人数的4-6成。如果没有被身体的免疫系统发现并消灭,棘球蚴囊每年能长大1-5厘米。由于除了机械刺激,棘球蚴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所以发病早期病人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而等到感觉身体不适,往往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由于骨骼的密度很大,骨棘球蚴比其他部位的棘球蚴发展的更慢,有的病人甚至在染病40年后才觉察出来——往往伴随着骨折。如果棘球蚴囊因为机械损伤等原因发生了破裂,则可能出现严重的感染或过敏,威胁病人生命。

不喂内脏,给犬驱虫

如上所述,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离不开羊等偶蹄目食草动物,如何解释那些诸如开头提到的非牧区散发的病例呢?流行病学家认为这可能与那些来自流行区的动物毛皮制品有关。由于细粒棘球蚴绦虫虫卵耐低温耐干燥,因此很可能藏在毛皮制品或其他制品中来到内地,进而感染人。另外,也不排除内地犬只吃了染病牲畜未经煮熟的内脏而感染,然后再传染给人的情况。

对于不幸患上棘球蚴病,特别是发现较晚,蚴囊较大的病人,手术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控制细粒棘球绦虫的关键,在于切断羊——犬传播链。措施一是加强屠宰管理,杜绝用未经加工的牲畜内脏喂犬。其次是给犬驱虫。曾有科学家在1987-1990年和1990-1994年间在新疆的两个县进行过实验,通过每月给牧民的狗投喂驱虫药,成功将犬只感染率从15%左右降到了零,绵羊的感染率下降了85%。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种与细粒棘球绦虫类似的多房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它的寄生链是啮齿动物——野生犬科动物,其中最主要的终宿主是狐狸。虽然形态、生活史与细粒棘球绦虫类似,但是一旦感染人,症状比棘球蚴病严重得多,经常与各器官的癌症混淆——实际上它的致死率也与癌症类似。这种绦虫的分布范围比细粒棘球绦虫窄得多。在我国,多房棘球绦虫病发生在宁夏、新疆、青海和四川,中东部地区尚无报告。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遭遇这些疾病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是,对你的宠物,除了进行固定的免疫接种预防各类病毒性传染病外,每年进行药物驱虫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会完全切断棘球绦虫传播的可能,更可以预防其他各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保障它和你的健康。

编辑注: 发文前2小时,又有新闻称,医生估计,该女孩感染此病是因为吃了包虫污染的狗肉(家里养的狗)。在此再次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吃狗肉才可能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和未经驱虫治疗的狗亲密接触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佑恩主编,《病原生物学 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Thompson RCA, McManus DP. Aetiology: parasites and lifecycles. WHO /O IE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 2001, 1-15

3.蒋次鹏,我国包虫病流行近况, 地方病通报, 2002, 17 (3) : 77-79

4.许翔、伍卫平,棘球蚴病流行因素研究进展,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7年9月第34卷第5期 p262-265

5.张壮志等,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年8月第26卷第4期,p253-257

了解更多,请进入Tode问答

为什么和宠物睡觉会得上包虫病呢?

 Posted by at 上午 7:00